科學向野    大理蒼洱暑期科考求索Science Goes Wild: Summer Expedition in Dali 

大理地處云貴高原西部,以“風花雪月”(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自然現象聞名,西倚橫斷山脈云嶺余脈蒼山,東臨構造斷陷湖洱海,古城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區域主體民族白族文化特征突出,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溫和濕潤。▼

image.png

科考求索營亮點

為什么是和我們一起度過暑期?

01/ 北大、清華、中科院、中國農大、南大、東大、南師大、大理大學、耶魯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哥本哈根大學科學家博士團隊聯合課程研發及授課,學術大咖全程帶教,超強學霸深度交流。

02/ 以頂級科研思維設計問題導向課程,精準定位5-7年級學習發展需要,將科學啟蒙與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地理、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點結合起來,開拓成長視野,提升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03/在蒼山洱海古村的壯美畫卷中沉浸式學習,超細理論講解,超多實操課程,訓練科研邏輯,掌握前沿方法,助力國內外多元化升學申請。

04/ 1:5黃金師生比,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科興趣,培養科學情懷,引導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提升白名單競賽競爭力。

image.png

科考求索營內容安排到底有哪些有趣有料的日程呢?

Day 1下午報到晚上開營儀式

Day 2上午實地調研丨大理大學生物科學館奇遇記:從標本到生態的腦洞漫游下午創客實驗丨碳基與硅基生命的智能對話:手搓AI聊天機器人


Day 3上午實地調研丨出道吧科技小院:古生村尋寶記 × 榜樣大咖圓桌派下午田野實驗丨少年魔術師:微生物魔法點“圾”成金

Day 4上午野外科考丨森林奇妙物語:蒼山的“垂直生態”與“生物適應”下午野外科考丨森林奇妙物語:蒼山的化學物理自然協奏晚上露天演出丨山海音樂會

Day 5上午野外科考丨洱海濕地探秘:“力”與“能”的盲盒解碼下午野外科考丨洱海濕地探秘:風花雪月的數理之美

Day 6上午STEAM工坊丨科研異能覺醒:科研技能進化指南下午學術報告丨科考求索成果交流匯報展示與答辯結營儀式

Day 7上午返程



“科考求索地點

我們將一起去到哪些地方呢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由蒼山、洱海兩部分組成,地跨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洱源縣2縣1市,總面積79700公頃。具有豐富的水文地理資源和自然資源。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古生村

擁有上千年歷史,保留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群(青瓦白墻、三坊一照壁),是洱海西岸最具原生態風貌的傳統村落之一。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到此考察。2021年,張福鎖院士帶領團隊來到古生村,在蒼山腳下搭起科技小院,守護青山綠水,助力鄉村振興。如今的古生村,青瓦白墻間點綴著“科技小院”的標識,成為中國高學歷人群密度最高的村落。央視《記住鄉愁》《出道吧!科技小院》節目取景于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科考求索營教師陣容


特邀青少年導師閃亮登場啦!


image.png

盛虎 博士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 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B類)候選人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博士

擅長環境領域大數據建模分析與人工智能開發

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開發“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江蘇省“能者為師”專題特色課程負責人

多次指導南京市中小學生科技活動基金會科技研究課題

堅持中小學科普工作6年,相關事跡被新華日報、南京日報和揚子晚報等媒體報道

image.png

鞏佳琨 博士

河海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博士、博士后

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博士類)

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力學跨學科交叉研究背景

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2項,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8年留學經歷,熱愛科普教育,嚴謹治學,擅長科學類課程設計與開發


image.png

潘希武 博士

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學博士

從事生物醫藥和化學藥物研發、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技術開發工作

發表SCI收錄論文8篇,其中一作4篇(Top期刊1篇、中科院分區2篇),國際專利1項

擅長植物學和普通生物學的科普講座及跨學科自然教學

6年中小學科普經驗,課程風格有趣有料,深受學生喜愛

image.png

楊寧 博士

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主要從事中草藥活性成分的生物醫學應用研究

參與或主持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市級基金等科研和教研項目近十項

發表SCI收錄論文20篇,其中一作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9篇(Top期刊3篇、中科院分區一區1篇、中科院分區二區5篇),參編專著1部

熱愛運動和自然,對科學研究教育和中小學跨學科課程開發有獨特見解

image.png

張詩文 碩士

東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碩士

從事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南京大學(溧水)生態環境研究院科普示范基地總負責人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負責人

資深中小學科普講師,擅長互動式課程,授課風格親切自然

image.png

姚怡敏 碩士

山西農業大學 碩士

南京大學(溧水)生態環境研究院科普示范基地講師

資深自然科普講師,擅長生態環境、土壤科學領域科普

具有豐富的中小學自然實驗設計教學經驗

“優質的后勤保障睡得好吃得好才能更好地充電噢!

酒店內部合作生態小院酒店住宿(設計師風格獨立院落,離洱海50米內)*酒店默認入住標間餐飲綠色無公害食材,融合菜為主,安排白族民居特色餐體驗交通專業汽運公司合作,5年零違章司機專職駕駛*安排車輛從機場或高鐵站接送孩子

image.png

image.png

參考文獻:

[1] SCHULTE-UEBBING L F, BEUSEN A H W, BOUWMAN A F, et al. From planetary to regional boundaries for agricultural nitrogen pollution[J]. Nature, 2022, 610(7932): 507-512.

[2] LIU J, MOONEY H, HULL V, et al. Systems integration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J]. Science, 2015, 347(6225): 1258832.

[3] BONAN G B, DONEY S C. Climate, ecosystems, and planetary futures: The challenge to predict life in Earth system models[J]. Science, 2018, 359(6375): eaam8328.

[4] LIU L, BAI Z, YANG J, et al. An optimized crop–livestock system can achieve a safe and just planetary boundary for phosphorus at the sub-basin level in China[J]. Nature Food, 2024: 1-14.

[5] RUNNING S W. A Measurable Planetary Boundary for the Biosphere[J]. Science, 2012, 337(6101): 1458-1459.

[6] BERGEN K J, JOHNSON P A, DE HOOP M V, et al. Machine learning for data-driven discovery in solid Earth geoscience[J]. Science, 2019, 363(6433): eaau0323.